2018年5月6日下午,《中國公共衛生理論與實踐》系列講座第十講開講🦂。經過課程負責人李立明教授介紹♒️☣️,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教授、流行病學系主任,唐金陵教授為在場師生帶來關於“循證衛生決策”的講座。

開始,唐教授先分享了學習貼士,強調要用批判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唐教授借用塞梅爾維斯調查和控製維也納醫院產褥熱流行的事例為引,梳理現代醫學的發展進程,指出流行病學是醫學的主旋律,是醫學應用型研究的方法論。

隨後,唐教授借用阿奇·考科倫的話😞: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被醫學界忽視,強烈呼籲對其進行系統的收集🎆、總結🤟🏽、傳播和利用。唐教授以豐富的經驗,舉出很多事例🧝🏼,說明對現有醫學幹預方法的質疑和推敲🏋🏻,經驗醫學與研究證據在某些方面可能“針鋒相對”📬,於是循證醫學應運而生🫰🏻。“循證醫學是有意識地、明確地、審慎地利用現有最好的研究證據製定關於個體病人的診治方案。”“這是一場興起的革命👨🏽✈️👩🏼🔬。”
而後,唐教授詳述循證醫學的學科要點🎯。循證證據有六個特征☸️:來源、相關性🤾♂️🤦🏻♂️、可信度🤵🏼♀️、結局的重要性、絕對效果的大小🎅🏽👱🏿♀️、適用性。強調:證據不等於決策🧑🏿🚀,循證決策三要素包括
當前最好的證據、價值取向🏨、現有資源🏎。要綜合權衡三要素,並以病人的價值觀主導決策🎫。各類證據經產生、收集、整合、解讀和利用,最終指導製定指南,“走向臨床🆓,被臨床所接受”♎️👨🏽🦳。
有別於個體決策🦐👩❤️💋👨,衛生決策則是針對群體的決策。唐教授詳細講解了衛生政策評估的內容👩🏽✈️、復雜幹預及其決策特征,並以癌症的篩檢決策為例🙅🏼♀️,具體講述👨🏽✈️。唐教授又以幾種慢性疾病的診斷切點為例🤰,說明疾病的確診“並不是黑白分明”而是“人為規定的切點”。這是關於醫學實踐的核心之一—什麽是疾病的討論。
最後🪫,唐教授以朗讀王一方《我的科普彷徨史》的體會為結🏋🏻,“醫學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問題,不能完全交給醫者,尚需人文之引導。”
李立明教授總結道🌼:唐金陵教授以自身廣泛涉獵的淵博的知識🪳,將公共衛生從歷史延伸至現在,由科學結合到人文👨;講述了循證決策的思路😉,依據科學證據,但不完全依賴科學證據做決策,一定要和其他證據相結合🎽。對龐大的群體,也不能離開循證的思路🦀,並要樹立“循證的理念”,並廣泛應用在價值觀和經濟等方面。對於轉化醫學、精準醫學等新概念,要結合其產生的背景,明晰其歷史發展始於流行病學🙇🏿♀️,不迷信專家說法,而批判性地對待🧸,即抱有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本次講座💢,引發在場師生的積極響應和深入思考☎️,並加深了師生對於循證醫學乃至醫學本身的理解。
意昂体育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
2018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