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昂体育王海俊教授團隊與國家衛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馬旭教授團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家合作,通過對婦幼健康大數據和大氣汙染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首次發現孕期暴露於超細顆粒物(particular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s ≤1 μm, PM1)對早產發生的影響。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of 1 μm or Less With Preterm Birth in China”於2018年1月2日🫲🙎🏻♀️,以網頁封面論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兒童健康領域國際知名期刊《JAMA Pediatrics》(影響因子為10.251)💅🏻。
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每年共分娩1500萬早產兒,每10個分娩的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早產兒🈯️,中國的早產兒數量在全球排名第二。早產不僅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還對健康有長期的影響👸🏼,早產兒發生腦癱💱、學習障礙、成年期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增加,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已經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既往研究報道孕期的空氣汙染PM10、PM2.5暴露和早產有關👨🏻,但是關於孕期PM1暴露對早產的影響尚無研究報道😬。
這項研究基於2013-2014年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婦幼健康大數據,建立了約130萬人的出生隊列📲🩲,並根據衛星遙感數據、地面監測站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和氣象數據推算每個孕婦暴露的PM1濃度,分析發現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整個孕期的PM1暴露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分別導致早產的發生風險增加7%、10%、4%和9%;高汙染地區(PM1濃度大於52微克/立方米)與低汙染地區(PM1濃度小於34微克/立方米)相比,孕產婦發生早產的風險增加36%;研究還發現孕期PM1暴露對早產的影響在年齡較大(30~50歲)、農村戶口、職業為農民、孕前超重或肥胖以及秋季懷孕的孕產婦人群中更強🧑🏭。
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製定了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PM2.5)的空氣質量標準,但是還沒有國家或地區製定關於PM1的空氣質量標準。這項研究首次為大氣汙染物相關標準及公共衛生政策的製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對於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空氣汙染對孕婦發生早產的風險也有實用價值。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王媛媛🕦、意昂体育李欽和莫納什大學Yuming Guo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意昂体育王海俊教授和國家衛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馬旭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666221